图为2021年,全国劳动模范、济钢职工姜和信(右一)转岗后,将创新工作室带到济钢瑞宝电气公司继续开展新产品研发。(赵冬梅/摄)
在备受关注的我国钢铁大省河北省,同样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去产能工作。2016年,国家开始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要求河北省不仅不能有1吨增量,而且还要在存量基础上压减产能6000万吨。
面对艰巨的任务,河北钢铁工业大刀阔斧,2013年—2018年先后压减落后的炼钢产能8223万吨、炼铁产能7529万吨,其中,到2017年底就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去产能任务,体现了河北省钢铁工业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而后,河北省还加大监管力度,严禁新建扩大冶炼产能项目,严把产能置换项目审核关,对于“地条钢”死灰复燃、已化解的过剩产能复产及违规新增产能等情况,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狠抓负面典型,保持高压态势,坚决巩固去产能成果。
与此同时,经过全行业的努力,到2017年6月30日,取缔“地条钢”任务顺利按期完成,关停“地条钢”生产企业600多家,1.4亿吨“地条钢”产能全部出清。至此,这颗侵扰行业多年的毒瘤终于被清除。
钢铁去产能从中央到地方、到行业、到企业,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效果之明显,得到了国内国外广泛认可。钢协积极发挥作用,截至2018年底,先后派出600多人次的专家参加检查、督查、验收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曾高度评价“去产能钢铁协会功不可没!”“钢铁协会是行业协会的楷模”。
腾笼换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要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
——2017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化解过剩产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如何做到这一点?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成为钢铁行业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突破点。一批典型的新旧动能转换案例涌现。
杭钢半山基地生产线关停后,在厂区旧址1743亩自留地的规划蓝图上,一个名为“半山数字经济小镇”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先导区逐渐成形。这里投资188亿元建成的“浙江云”和“杭钢云”两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是当下全国单元区规模最大、最节能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2016年以来,杭钢集团半山基地在6年的时间里“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动投入到数字经济的怀抱中,真正实现了“涅槃重生”,不仅永久性地淘汰了落后的过剩产能,给杭钢集团推进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灌注了一汪活水,而且为诸多钢铁企业向着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革升级提供了样板。
关停钢铁产线后的钢企如何另辟蹊径“二次创业”,释放新的发展动能?济钢摸索出了另一条的路径,交出了一份不一样的答卷。
2015年7月份,山钢集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启动建设,这是国家加快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上新压旧、上优汰劣”的核心项目,也是山东省钢铁产业调整产能布局的一次重要尝试。2019年,以2号高炉顺利热试生产为标志,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一期工程全线建成投产。如今,这一基地已成功开发出9Ni钢、高级别船板海工钢EH690等高端产品,成为山钢集团的创效主力军。而关停钢铁主业后的济钢,则迈出了从“靠钢吃饭”到“无钢发展”转型升级的步伐。5年来,济钢将“产城融合、跨界融合”作为发展主线,以“新主线、新主业、新核心”为发展方向,实现了存续产业“脱胎换骨”、新增产业“多点开花”、未来产业“开枝散叶”。济钢的经营规模以每年37%的增长率快速递增,营收从2018年的147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25亿元;2020年更是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取得293亿元的营收成绩,营收基本恢复到钢铁主业停产前水平,实现了“三年再造一个新济钢”的目标。
2022年,济钢凭借2021年447亿元的营收成绩重回中国企业500强名单,杭钢也首次进入世界500强名单,真正实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
图为阳光下的山钢日照公司厂区松虎湾公园俯瞰。(特约通讯员 李建辉 摄)
同样经过了化解过剩产能“洗礼”的河北钢铁工业则统筹去产能和“十四五”发展,充分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自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比如,河北省钢铁工业在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及新产品开发和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每年都涌现出大批科技成果;再比如,包括河钢在内的诸多河北钢企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拓海外市场,等等。
“当前,中国钢铁正在实施世界钢铁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产能更新计划。”何文波指出。在这一轮产能更新中,既有产能的淘汰和新建,又有现有产能的改造提升。高质量完成这一轮产能更新,中国钢铁有望在新发展格局中更加明确地标定强国钢铁的地位。
图为2017年底,原上海第二钢铁厂转型为“互联网+”龙头企业入驻的中国宝武转型发展的示范性项目——“互联宝地”。(本报资料图片)
如今,一批世界先进、绿色化、智能化的钢铁基地拔地而起。比如,2020年8月28日开工的中天绿色精品钢示范工程,明确提出“大型化、高效化、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的“五化”设计理念,被评价为超现代化钢厂;同年9月7日投产的河钢集团唐钢新区,执行最严格环保标准,按照最先进智慧工厂的架构进行设计,并且瞄准高端品种,汇聚全球创新要素,成为河钢面向未来、向海图强的新载体。另外,根据各地陆续公布的2020年重点项目,涉及钢铁的项目投资规模超1万亿元,其中,涉及产能项目99个,3年内将在淘汰粗钢产能2.11亿吨的基础上,形成1.97亿吨更先进、更环保的新产能。
改革不辍,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
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多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钢铁行业中的代表性企业已经走在世界钢铁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的最前沿,中国也成为全球技术进步最快、环保投入最多、运行效率最高的钢铁生产国。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基本实现了焦化、造块、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主要工序主体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大型冶金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按重量计算),吨钢投资明显下降。我国已具备自主建设年产千万吨级现代化钢厂的能力,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我国钢铁技术装备不但基本实现了自主可控,而且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实现了中国钢铁科技进步成果与世界共享。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的汽车用钢、大型变压器用电工钢、高性能长输管线用钢、高速钢轨、建筑桥梁用钢等钢铁产品已稳步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为进一步满足下游用户对高端钢材的需求,支撑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制造强国的需要,钢铁行业还紧跟市场需求,在新材料研发和解决“卡脖子”产品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一些产品已实现由跟随向领跑的跨越。
“中国钢铁行业规模大,钢铁产线类别齐全,基本能够生产所有钢材品种,且能够不断推出新品种,所以我们在应对各类经济挑战、不确定性因素冲击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回旋余地。如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钢铁行业仅有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受影响,但整个行业运行依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态势,这表明中国钢铁行业具有其他国家钢铁行业所不具备的发展韧性和市场调整空间。”何文波分析指出,“中国钢铁以强大且丰富的产能强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
与此同时,钢铁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1年,全球经济继续在“疫”中前行,世界各国复苏步伐不一,我国钢铁行业同时面临国内国际更加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钢铁行业经济运行跌宕起伏,全球钢铁市场表现差异巨大。铁矿石、焦炭等主要原燃料的价格和供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波动和阶段性紧张,部分原燃料价格刷新历史极值,给钢铁行业经营带来较大压力。与此同时,国内钢铁需求和粗钢产量在当年上半年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后,下半年出现明显减少和大幅下降。这一罕见的市场走势对中国钢铁整体市场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挑战。
2021年初,工信部的年度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钢铁行业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压减粗钢产量。接着,钢协连发两封自律倡议书——《钢铁行业自律倡议书》《钢铁行业出口自律倡议书》,并召开钢材市场自律工作会和多个专项会议,全力维护钢材市场、大宗原材料市场稳定。于是,钢铁产能产量“双控”在新世纪以来的20多年中被首次采用。受市场环境影响,这一政策最初在行业内引起很多讨论,但随着行业形势的好转,最终得到了广大企业的支持。
2022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召开前夕,何文波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双控”是对市场扭曲的一种必要修正,“从结果来看,2021年的‘双控’政策成效是显著的,不仅遏制了进口铁矿石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且促进了供需平衡,保障了钢材市场的平稳运行,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双控”带来的实质性变化推动钢铁企业再次思考“量”与“质”的关系,行业自律这一过去屡被提及却难以落地的概念,被赋予更高的追求再次浮出水面。今年初以来,受疫情多发、国际冲突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陷入了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之下。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不确定性日益突出的发展环境,钢协也发出《主动调整生产强度保持行业平稳运行》的倡议,呼吁钢铁企业坚定不移控产能扩张。逐步形成既有能耗、碳排放政策约束,又有行业自律、政府监督,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产量调控新机制。“讲信用、重自律、守规矩”的行业自律共识逐渐凝聚。
今年4月份以来,钢价大幅下跌,钢铁行业经济运行呈明显下行态势,加上原材料价格处于高位,前7个月效益水平显著下滑,其中7月份出现月度全行业经营亏损。面对去产能以来首次出现的困难局面,钢铁行业新的提升在新的反思中酝酿。何文波提出的“目前市场的主要问题出在钢铁需求侧,但现实解决方案在钢铁供给侧”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同,各钢铁企业积极落实钢协提出的“三定三不要”(以销定产,不要把现金变成库存;以效定产,不要产生经营性“失血”;以现定销,不要把现金变成应收款)经营原则,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在应对现实市场冲击、确保当前经营安全的同时,积极推动经营方式转变、着力抓好经营基础改善,一场在市场高压下的行业变革正在全行业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大钢企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勇当改革“探路者”,清积弊、治顽疾,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征程。特别是近两年,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钢铁行业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聚焦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这一根本任务,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智能制造两大发展主题,着重解决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行业三大痛点,持续推进中国钢铁产业国际化进程”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未来,钢铁行业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集中行业力量和优势资源,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钢铁“破茧成蝶””的全部内容,欢迎转发分享,谢谢
下一篇:党建护航强“根”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