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钢协,Mysteel
钢铁产业减排路径可大致分为7种:钢铁产量减少能够使碳排放量自然降低。此外,如图表2所示,《路线图》提出以下六种减碳路径:
图表2:中国钢铁工业低碳技术路径贡献图
图片来源:中钢协
(1)资源循环利用:将钢铁生产流程产生的固、液、气等二次资源以及社会产生的废钢等二次资源进行循环高效再利用,实现价值最大化。
(2)流程优化创新:立足现有工艺及装备,通过调整和优化原料结构、工艺结构和用能结构,提升流程效能。
(3)系统能效提升:通过深度节能技术应用与装备升级改造,实现能源精细化管控,余热余能应收尽收,做到全系统极致能效。
(4)冶炼工艺突破:脱离传统工艺流程装备,开发寻求关键技术变革性创新。具体技术如高炉富氨和煤气脱循环、富氢直接还原(DRI)、生物质冶炼等炼铁技术,等离子冶炼、闪速熔炼等熔融还原技术。
(5)捕集封存利用:研究二氧化碳从钢铁制造各类排放源中富集、分离、提取的技术和工艺,开发其在钢铁生产流程中资源性循环再利用的技术。
(6)产品迭代升级:基于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通过开发具有更高强度、更高寿命的绿色钢铁产品,减少钢铁材料需求量。
【结论】:
2020年粗钢生产直接碳排放量为21.67亿吨。根据测算,2025年和2030年碳减排强度预计能够降低2.00亿吨和4.84亿吨,相比2020年降低9.3%和22.3%,因此“2030年较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降低15%”的目标预计能够实现。
七种减碳手段的减排量、减排贡献比例见图表3。根据测算结果:
(1)粗钢产量减少是减碳贡献第一位的路径,在2030年的贡献比例73.9%。
(2)资源循环利用(废钢使用)是减碳贡献第二位的路径,2030年贡献比例达到16.6%。随着废钢回收利用体系日臻完善和废钢供应量上升,资源循环利用的减碳潜力将逐渐释放。
(3)流程优化创新(炉料结构等)和系统能效提升(余热回收等)是减碳贡献第三、四位的路径,2030年合计贡献6.3%的减排量。这两种路径实现碳减排的成本相对低、灵活度高,2030年之前将贡献较为可观的减排量,但其减排潜力有限。
此外,冶炼工艺突破(DRI、富氢高炉等)、捕集封存利用(CCUS)和产品迭代升级的减排贡献在2030年之前预计较低。
图表3:2025年及2030年我国碳减排量测算
|
2020 |
2025E |
|
2030E |
|
粗钢产量(万吨) |
106,480 |
98,299 |
|
88,917 |
|
——长流程 |
96,680 |
85,711 |
|
70,679 |
|
长流程占比 |
90.8% |
87.2% |
|
79.5% |
|
——短流程 |
9,800 |
12,588 |
|
18,238 |
|
短流程占比 |
9.2% |
12.8% |
|
20.5% |
|
电炉废钢使用量(万吨) |
7,527 |
8,293 |
|
12,881 |
|
DRI产量(万吨) |
- |
350 |
|
750 |
|
|
粗钢生产直接碳排放量(万吨) |
216,682 |
|
|
|
|
碳减排量相比2020年(万吨) |
|
-20,044 |
100% |
-48,377 |
100% |
碳减排量相比2020年(%) |
|
-9.3% |
|
-22.3% |
|
——1.粗钢产量压减 |
- |
-16,648 |
83.1% |
-35,740 |
73.9% |
——2.资源循环利用(废钢使用) |
- |
-1,149 |
5.7% |
-8,031 |
16.6% |
——3.流程优化创新(炉料结构等) |
- |
-1,086 |
5.4% |
-1,840 |
3.8% |
——4.系统能效提升(余热回收等) |
- |
-724 |
3.6% |
-1,227 |
2.5% |
——5.冶炼工艺突破(DRI、富氢高炉等) |
- |
-364 |
1.8% |
-939 |
1.9% |
——6.捕集封存利用(CCUS) |
- |
-75 |
0.4% |
-600 |
1.2% |
——7.产品迭代升级 |
- |
|
|
|
|
粗钢生产直接碳排放量(万吨) |
|
196,638 |
|
168,305 |
|
注意:测算减排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进行了多项假设,尽管假设均在合理范围之内,但减排目标的实现仍然依赖于这些假设是否兑现。
【正文】:
1.粗钢产量压减
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10.65亿吨.粗钢产量长期来看受需求调节,国内下游用钢主要来自建筑业和制造业。建筑业方面,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城镇化增速放缓,过去几十年“地产+基建”的高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建筑用钢需求出现下滑。中央相应出台多项稳增长政策支持房地产相关产业“软着陆”: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并提振经济;通过专项债支持地方政府回收房企闲置土地,化解债务风险并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等。制造业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未来制造业的钢铁消费量预计有所上升。综合而言,如图表4所示,2030年以前用钢需求将主要受累于建筑用钢而持续下滑。
图表4:2020-2030E 中国下游行业用钢量预测(万吨)
数据来源:Mysteel
政策方面,粗钢产量调控正有序推进,旨在限制高耗能、低附加值钢铁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粗钢作为初级产品净出口量将有所下降。在内需和出口的双重减量下,我国粗钢产量将总体下降,2025年和2030年我国粗钢总产量预计分别为9.83亿吨和8.89亿吨。
粗钢产量降低会带来碳排放量的自然减少。首先测算2020年粗钢生产的直接碳排放量。相关研究表明,我国BF-BOF的吨钢碳排放量为1.8-2.5t,全废钢电炉为0.4-0.6t。取区间中值计算,即2020年我国长流程吨钢碳排放量2.15t,全废钢电炉的吨钢碳排放量0.5t。考虑到我国电炉企业一般不采用全废钢冶炼,也添加铁水作为炉料,而铁水的碳排放量比废钢高,这就导致我国电炉企业碳排放量高于全废钢电炉。参考中钢协测算“兑50%铁水的电炉炼钢企业平均吨钢碳排放量约为1.13吨”,2020年我国实际电炉废钢比约68%,计算得到我国2020年短流程吨钢碳排放量为0.5+(1-0.68)*(1.13-0.5)/0.5=0.90吨。
计算得到2020年粗钢生产的直接碳排放量约2.15*9.668+0.90*0.98=21.67亿吨。
为计算粗钢产量压减带来的碳减排量,需排除短流程占比上升带来的碳减排量干扰。假定2025年和2030年维持2020年的长短流程比例,仅考虑粗钢总产量降低带来的碳减排量分别是1.67亿吨和3.57亿吨。(以2025年为例,(2.15*9.83*90.8%+0.9*9.83*9.2%)-21.67=-1.67万吨)
2.资源循环利用(废钢使用)
世界钢协2021年发布的《Climate change and production of iron and steel》中提到,炼钢过程每使用1吨废钢可以减少1.5吨CO2排放。长期来看钢铁行业消耗废钢的主力是电炉,因此要发挥废钢的减碳作用,需要提高电炉钢产量和在粗钢总生产中的占比。
根据WSA数据,我国2022年粗钢产量10.2亿吨,电炉钢产量9660万吨,占比仅9.5%。目前限制我国电炉钢产量提升的因素主要是产能利用率不高,根据Mysteel调研,全国87家独立电弧炉钢厂2024年截至7月3日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仅46.4%。原料废钢价格高,而宏观需求的慢速修复对成品材价格形成拖累,压缩了电炉企业利润空间,如图表5所示。长期为负的生产利润使电炉钢企被迫减产,造成产能利用率低、电炉钢产量难以提高。
图表5:螺纹钢电炉利润(日)
数据来源:Mysteel
未来我国废钢供应量将由于回收废钢增加而上升。尽管钢铁生产和下游用钢的收缩会导致自产废钢和加工废钢减少,但过去几十年生产的钢铁产品进入回收期,将带来回收废钢量的大幅提升,进而拉低废钢价格。此外,废钢的减碳效果将使其在碳市场中逐渐具有经济价值,企业为了减少碳价支付将有动力增加废钢使用。
随着电炉钢产量和电炉炼钢废钢比的上升(见图表6),2025年和2030年我国电炉炼钢过程预计分别比2020年增加废钢消耗量766万吨和5354万吨,按照每使用1吨废钢可以减少1.5吨CO2排放计,对应减少碳排放1149万吨和8031万吨。
图表6:电炉炼钢废钢消耗量及废钢比
数据来源:Mysteel
3.流程优化创新(炉料结构等)
在流程优化创新推进减碳方面,目前较为成熟的实践是优化炉料结构,更具体来说就是提高球团入炉配比。以高比例球团冶炼技术较为成熟的欧美为例,瑞典SSAB在20世纪80年代已实现100%球团矿入炉,燃料比仅452kg/t,达到目前高炉的最佳水平范围。美国高炉目前的平均炉料组成球团配比约为90%。国内也已进行高比例球团减碳效果相关的研究,如图表7所示。
图表7:高炉球团配比减碳效果文献
文献名称 |
作者 |
文献结论 |
《“双碳”背景下高炉使用高比例球团的展望》 |
王新东、金永龙 |
提高球团入炉配比是实现燃料比小于500 kg/t的关键;燃料比下降20kg/t时,高炉煤气中CO+CO2总量下降 20-30 Nm3/t,占总量的 3%-5%。 |
《高炉高比例球团冶炼技术发展和实践》 |
刘征建等 |
国内高炉1号、2号的球团配比分别为24.53%和20.32%,对应燃料比分别489kg/t和519kg/t。 |
2020年我国高炉球团比为17%,这一比例长期来看将上升。原因:(1)是随着未来钢铁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以及碳价升高,球团的减碳效果将减少企业碳价支付,带来经济效益,因此高炉企业有动力提高球团配比。(2)自2017年工信部发布《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中提出钢铁行业减量置换举措起,我国钢铁冶炼就走上了高炉大型化的发展。而大型高炉的顺行顺产对炉料要求比较苛刻,球团比通常较高。综合以上,Mysteel评估2025年和2030年高炉球团比分别达到15.4%和20.4%。
由于降低燃料比带来的碳减排量属于能耗降低范畴,与“系统能效提升”中根据“吨钢能耗降低”目标计算的碳减排量有重复,因此我们假设:2030年之前吨钢能耗下降带来的碳减排约60%源自炉料配比的优化,剩余40%作为“系统能效提升”的贡献。由此计算出炉料结构优化在2025年和2030年相较2020年分别实现碳减排1086万吨和1840万吨。
4.系统能效提升
粗略估算1度电的CO2排放约为960g。目前我国生产1吨钢的平均耗电量在400-800度。按照生产1吨粗钢耗电600度,碳排放量960g计算,2020年粗钢生产能耗带来的碳排放量近似为6.13亿吨。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 “2025年底实现与2023年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左右” 目标,文件发布时距2025年底仅一年半,指导意义强,我们假设该目标能够完成。《2021年中国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报告》指出2021年吨钢可比能耗相比2020年降低0.97%;2022-2023年报告未提到吨钢能耗具体数据,假设均维持上年水平。由此推算2025年底吨钢能耗相较2020年下降2.95%。
因为能耗下降可以通过优化炉料配比、增强过程中能量循环利用(如余热回收)、优化生产流程设计等实现,我们假定在2030年之前其中约60%源自炉料配比的优化,归入“流程优化创新”,剩余40%作为“系统能效提升”的贡献。则2025年粗钢生产能效提升将相较2020年实现碳减排724万吨。
假设2030年底吨钢能耗相较2020年下降5%。则2030年粗钢生产能效提升将相较2020年实现碳减排1227万吨。
5.冶炼工艺突破(DRI、富氢高炉等)
DRI和富氢高炉是冶炼工艺中具有减碳潜力和一定成熟度的技术,在此测算其减碳量。绿氢DRI理论上可以实现近零排放,然而2030年以前氢气制备技术还不足以支持经济性地生产绿氢DRI。我国2025年和2030年的DRI产量预计分别为350万吨和750万吨。假设DRI含铁量92%,假设DRI-电炉吨钢碳排放量0.2t,DRI-电炉碳减排量按照相对短流程炼钢计算。则2025年和2030年应用DRI对应碳排放量分别为225万吨和483万吨。
根据《面向碳中和的氢冶金发展战略研究》预测,“2030 年之前,高炉富氢冶炼技术可以取得突破性成果,具备大规模应用条件”。且富氢高炉的发展面临以下制约:氢气成本高,氢气储存、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高额投资和较长时间,技术成熟度、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等。因此认为在2030年前主要以试点和示范项目为主。且富氢高炉的碳减排幅度一般认为10%-30%。按照长流程中富氢高炉比例2025年为0.5%、2030年2%比例,碳减排幅度15%测算,富氢高炉在2025年和2030年能够分别减排138万吨和456万吨。
因此冶炼工艺突破在2025年和2030年预计能够分别减排364万吨和939万吨。
6.捕集封存利用(CCUS)
根据《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2023)》,钢铁行业对CCUS技术的碳减排需求在2025年和2030年分别为300万吨和1500万吨(见图表8)。考虑到我国钢铁行业的CCUS项目在2030年以前仍以规划建设阶段为主(见图表9),我们假设CCUS在2025年和2030年能够分别覆盖25%和40%的需求量,即CCUS在2025年和2030年能够分别减排75万吨和600万吨。
图表8:中国各行业CCUS减排需求
图片来源:《面向碳中和的氢冶金发展战略研究执行摘要》
图表9:中国主要CCUS示范项目规模与行业分布
图片来源:《面向碳中和的氢冶金发展战略研究执行摘要》,Mysteel
7.产品迭代升级
产品迭代升级核心思想是实现更少资源、更久使用。任务集中在开发更高强度的建筑汽车、机械等用钢材料,具体产品设计如耐蚀钢、耐候钢、涂层钢,以及功能性钢铁材料如硅钢、耐磨钢。
产品迭代升级的减碳量相对难以量化评估,但该路径的减碳思路是增加产品使用年限从而减少生产量,因此我们认为这部分减碳量已基本包含在粗钢产量压减的范畴中,不再另外计算。
以上就是关于“解读:2030年我国钢铁行业碳减排目标能实现吗?”的全部内容,欢迎转发分享,谢谢